热点:千年古刹存历代修缮文物 灵岳寺成古建"活化石"
本篇文章1764字,读完约4分钟
从唐朝建立到现在,几座修理过的寺院都出现了:唐代的绳纹砖,辽代的沟纹砖,元代大殿梁架上的脚(叉子),明代的彩绘,清代屋檐下的木柱……可以说是北京古代建筑的“活化石”。
京西门头沟,崇山峻岭,群峰起伏。 在那片葱绿中,古刹灵岳寺位于斋堂町灵岳寺村东侧的山前坡地。 寺庙后面的白铁山拔地而起,永定河的支流清水河,从东向西蜿蜒在寺庙前面。
当地有“灵岳寺先有,后有斋堂城”的说法。 因为斋堂顾名思义是肉食斋的地方,是当年去灵岳寺烧香的香客们吃饭、休息的地方,长期形成了村镇。 斋堂南边的“马栏村”是灵岳寺养马的地方。 斋堂东南的“火村”是为香客们提供饮食的地方。
灵岳寺是北京为数不多的结构完备的元以前的木结构建筑,对北京西部地区佛教文化的迅速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。
经过四次大修元代形成了寺院的结构
寺庙的“生日”是什么时候? 我已经不知道了。 但是,从寺内残存的元代开始,元30年( 1293年)“修筑灵岳寺记”碑文和清代康熙二十二年( 1683年)“修筑灵岳禅林碑文”碑文是灵岳寺的“简历”。
根据两碑记载,灵岳寺建于唐贞观年间,至今已有1300多年。 五代时烽烟四起,诸侯割据,兵火波及灵岳寺一次毁灭。 辽金时期进行了寺庙的修缮。 辽时代被称为“白贴山院”——这自然来源于地名。 金被称为“灵岳寺”,直到现在。
有名的辽代石经作者通理恒策大师(即通理、辽代有名的高僧),从小在灵岳寺下院宝峰寺出家为僧,之后去房山云居寺刻经。
元代初出现了佛道之争,灵岳寺被道教占领多年,最后元宪宗于1258年下令,将寺院划分为佛教。 元至元30年( 1293年)又进行了翻修,这次经过35年的翻修,留下了碑文,基本上形成了现在的寺院构造。
灵岳寺有记载“皈依殿、斋会堂、造膳有厨、库、主要有丈舍、八十四架佛像、灿烂的金碧”的史料。 元代,灵岳寺的寺产达到237处,可以想象其盛况。
清康熙二十二年( 1683年),又修缮了大雄宝殿,增加了12根横梁,支撑了16根屋檐柱。 雍正十一年( 1733年)又修天王殿3间、钟鼓楼1间。
从2006年到2007年,被登记为“人文奥运文物保护工程”的灵岳寺再次进行了翻修和重建。 这次尝试重新审视了“原真”法。 这意味着对所有部件在包括一瓦的位置进行编号和记录。 除必要的加强和保护外,修理采用原材料、原技术、原方法,尽可能多地保存原部件。 完全不能使用的零件也直接记录。 对古建只做“清扫”来加强,不做油饰着色,最大限度地修理“旧”,比如“旧”。
多次修理,保存元代的建筑方法
位于深山中,周边近千年独特的原生环境至今还残留着。 尽管。
原来如此
手等
好客的
向前走的是天王殿。 建在0.8米高的石台基础上,悬索山式调大脊,鸬鹚吻垂兽,木博风板,5根梁保存交叉部件,色彩优美。 殿内供奉着四天王韦陀及接引佛像。
栋枋下说:“时大清雍正十一年丑季夏吉日,时修前殿三楹、钟鼓楼一所、初建鼓楼一所、金装天王奇兽菩萨圣像、彩画殿宇。 弟子法师照瑞徒普成、普兴等人工恭诚……”这座殿经过了多次翻修,但保留了元代的建筑方法。
天王殿的东、西配殿位于庭院的两侧,互相对称,都建在高0.7米的青石台基上。 砖砌的,垂青石。 东殿,也就是所谓的“女神殿”在年轻时就被破坏了,现在变成了近代的重建。 作为仪式
把
有点儿
顺便四扇门,直棂窗雕刻精细。
供奉在大雄宝殿内原的是一佛二菩萨像,连接柳木雕刻,高近4米,但遗憾的是佛像在1954年被拆除了。
大雄宝殿的东西两侧各有一个配殿,互相对称。 都是“工”字形房子的架子,灰缸瓦悬垂山式调脊,角砖冢地。
早期的建筑基础的一部分重叠在现代的敷土层之下
2006年考古工作者配合修缮试掘了大雄宝殿的南北两侧。
从南侧的探沟中发现了用大小不同的石头筑成的石头地基。 台基的东侧与西侧和大雄宝殿的南侧相接。 因为这个遗迹被估计是大雄宝殿的主场。
北侧的勘探沟发现了墙基和冢床瓷砖。 根据资料,1930年代末存在建筑,被称为“观音殿”。 被发现的基础估计是“观音阁”的。 从通常的寺庙配置来看,大雄宝殿的北侧应该是藏经阁那样的建筑物。 所以,“观音阁”可能就是这样的建筑物。 由于20世纪50年代土地的平坦化,部分初期建筑基础重叠在2.5米厚的现代褥垫层之下。 (文并图/郭京宁)
本文标题:热点:千年古刹存历代修缮文物 灵岳寺成古建"活化石"
地址:http://www.ztlt.com.cn/new/20201229/884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