热点:沈阳老照片陈列馆开馆 展出百年前3D照片(图)
本篇文章1539字,读完约4分钟
要看这张照片,必须通过100年前的“浏览器”来看。 相当于今天的“3d电影”,在清末非常流行。
昨天,沈阳老照片陈列馆正式开馆,今后上午也将免费向公众开放。 沈阳的古老建筑、历史、人物照片500多张中,100张以上首次公开。
一百年前外国人拍了中国的“3d”照片
这张3d旧照片相当于6英寸的大小,是把两张照片连接起来的,中间可以看到连接的间隙。 照片可以从“作用域”上取下。 “范围”就像望远镜,但很简陋。 一张两张照片对应于观察者的左右眼睛,使用特殊的双目照相机拍摄两个并排的影像,借用照相机镜头和人眼的视差,使用特制的“查看器”产生立体影像的视听效果。
在镜头下,可以看到照片中的人物立体。 那是一条狭长的街道,两边都有很低的商店,有两个戴着斗笠扛着大米的丈夫。 有些行人穿着白长袍,梳着辫子。 后面的高楼是沈阳有名的鼓楼。
我是
没用,没用,没用。这些在外国被屏蔽,空白地用英语。 1111也是
作为。
1900年拍摄的旧照片最初介绍了中街,拍摄者站在中街向故宫的方向拍摄。 当时最高的建筑物是故宫的三层楼凤凰楼。
另一个是1905年从小西门到中街一带拍摄的。 整个城市大部分是平房,可以看到远处最高的建筑物。 分别是白塔、凤凰楼和鼓楼。 另一张是拍摄小东门一带的市场。 商店林立,但很简陋,挂的是草棚。 街道细得像鸡肠,弯弯曲曲。 穿着棉衣,缩着肩膀,扎着辫子的市民正在赶集,很热闹。
一百年前,沈阳市只有20万人。 整个城市多是低矮的平房,方城外几乎都是田地和杂草丛生的荒地。 现在的方形广场当时是十里码头,大西边门是刑场。
从1908年到1924年间出现了对反映中街照片感兴趣的现象。 被三匹白马拉着的列车车辆沿着铁路慢慢前进。 这是沈阳最早的公共交通工具“马拉铁路车”,也是未来有轨电车的原型。 1908年开通,从车站到小西边门,线路4公里。 这样的车当时沈阳有29辆。 据说一次能坐20多人。
在1925年以后的照片中,出现了有轨电车和电线杆。 1923年8月成立了奉天市政公所,从德国购买了8辆有轨电车,沈阳人自己计划、施工,1925年建设了沈城第一条有轨线路。
20世纪20年代,沈阳中街出现了第一座带电梯的现代化大楼。 从旧照片来看,在两边像矮寺院一样大的平房里,可以看到三层的欧式建筑鹤立鸡群。 街头有马车、人力车夫、丈夫和路人,两边林立着服装店、帽子店的招牌。 这座大楼上写着“同义合吴服洋布庄”。
20世纪30年代初沈阳发出了交通信号
据詹洪阁介绍,上世纪二十年代,沈阳的交通是左侧通行,直到解放后才改为右侧通行。 20世纪20年代沈城开的汽车公务车很多。 其中最“牛”的车是张作霖的座乘“奉天一号”。 现在张氏帅府院有复印件。 什么都可以,车6
曾经在这里,在这里,在这里,在这里,在这里,在这里,在这里,在这里,在这里,在这里,在这里,在这里,在这里,在这里,在这里,
在上面,不,不,不,不,不,不,不,车站,车站,非常非常感兴趣。 也是大家不分贵贱“群聚”。
由于汽车的增加,十字路口经常发生冲突,因此20世纪20年代后期在中街鼓楼口安装了沈阳最早的信号灯。 我国第一个信号于1923年出现在上海的英租界。
从照片上可以看到当时装有信号灯的鼓楼交通的情况。 中街鼓楼一带是十字路口,车在道路中央行驶,两侧有人力车、自行车、搬运货物的二轮车等,十字路口中央有4组8个信号灯,只有信号灯。 信号灯是马口铁的监视所,有穿着制服的“交通警察”指挥的交通。 其实“指挥”只不过是看街上的车流,用手按信号灯疏通流量。
北国网、辽沈晚报主任记者王志东于20世纪30年代初在沈阳中街鼓楼附近出现了沈阳第一组信号灯。 北国网,辽沈晚报主任记者王志东拍的。
本文标题:热点:沈阳老照片陈列馆开馆 展出百年前3D照片(图)
地址:http://www.ztlt.com.cn/new/20201223/657.html